我们处在一个信息时代,从不缺少信息量,烧脑的是:呈现于我们的数据往往不致。我们在数据的森林里迷失了,不知道真相。
这两天房地产已经被定义为“使命”,信息也来得特别喜人,苏州销售同比大增百分之四百多,如果你因此判断楼市的春天又来了,那就错了。因为这不过是节后的一个集中销售的时间窗口,按一个月的周期统计,同比实际上是下降了30%。
又比如,五年专家们按当时的经济增速推断出2022或2027年,我们将在总量上超过美利坚,这个推演从数据模型上说,也许没错,但是,经济的发展是非线性的,充满了随机性,如果数学模型能定义未来,那有一台云计算就行了,还要经济学家干什么?实际情况是,2022年我们的GDP增速为3%,美利坚2.9%,从总量关系上说,双方的距离不是在缩小,而是在扩大。
(资料图片)
所以,我们又开始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,谈企业家精神,开始"拼经济"了.
如何在不一致的信息中找到真相?
”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.而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。“ 诗人顾城要在黑暗中去寻找,那是文学的感受.
黑格尔说:真理是整体。那不过是哲学的抽象,而经济的"整体"太大了,是一个超维度的计算,是宇宙量级,大数据时代的算力也算不出个零头.阿法狗之所以能战胜柯杰,因为它只有黑白两个维度,如果打麻将,再来个放水的主,诚实的阿法狗一定被充满了伪诈的人类玩死了。
现在玩死我们的是媒体,我们的一生都在听媒体忽悠,实际上,大众认同的绝大多数真相都不是真相,比如,美伊战争前,全世界都相信伊拉克有化学武器,联合国几乎是一致的,结果,那是一个假相.
如此说来,我们岂不是注定成了瞎子?
于是,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艺术性的方法论:对真相的判断取决细节的震撼。
什么是细节的震撼?
祥和的蓝天,惊鸿掠过,这就是细节的震撼,暴风雨要来了。
什么又是经济的惊鸿?
去年底任总说:”要把寒气传递给每一个人,今后三年将为活着而战“。这就是震撼的细节。年初曹老板说:“死是死不了,也就是难受点。”而宏观经济学家任泽平说:”中国经济将引领全世界,中国证券市场也将引领全世界。“上海财经大学的刘元春说:”2025-2027年,中国将进入真正发达国家的行列。“清华的李稻葵说:”非常非常保守的估计,中国将在2050年经济总量将达到了世界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“,也就是说,三分天下,我们已经有其一了,这就实现了中国的复兴之梦,恢复到了大明王朝的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的占比。
那么,2023年中国经济究竟如何?
我相信细节的震撼:死是死不了,也就是难受点。
2023年疫情放开了,街面上开始有了生机,步履艰难的民营经济会开始转暖,真正的复苏,将是一条漫长的路。